1. 一起知识首页
  2. 百科新知

淄博烧烤是火了, 可为何回乡创业的我们却成炮灰?

【导读】近期爆红的淄博烧烤再度引发“返乡热”。面对大城市的工作压力,怀着安家置业的期待,近年返乡年轻人持续增多,进而助推县城商业街建设和消费增长,用某县城超市营业员的话说:“(这里)比成都的物价还高!”看似有极大经济潜力的县城,直接带动年轻人的创业热,疲于枯燥流水线的打工人、不堪内卷的年轻白领、难找工作的毕业生都涌入创业大潮。但也有评论指出,县城能承载起这些青年的热情吗?

淄博烧烤现象级出圈,带来哪些思考播
淄博烧烤现象级出圈,带来哪些思考播

 

本文两位作者具有丰富的县域研究经验,分别从县镇产业结构和年轻人创业动力两个视角作了深入分析。第一篇作者高万芹发现,县城商业街上的创业尝试很多,然而成功的就那么几家。虽然做小本生意发家致富的故事不断流传着,但竞争逐渐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而连锁等大资本经营把房租抬高,让小本买卖更不好做。加之城乡流动背景下城市对乡镇资源的虹吸,导致小镇居民养成去市里消费的习惯,无根无源的创业小户大多成了炮灰。

第二篇作者雒珊发现,县城创业人群以“90后”为主,但“00后”也早早为县城创业做打算。大城市对于学历和技术不占优势的年轻人而言是相对困难的,回乡创业虽然不稳定,但创业才有更高收入的可能。他们希望通过创业,从工厂劳动者阶层中突围一条路,“为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生活不受太多限制”。

年轻人返乡有助于县域经济发展,然而县城能否为其提供可持续的创业环境,仍不确定,某种情况下还可能掏空普通家庭的钱包。雒珊建议,县城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低成本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供给上,把生活成本降下来,这样返乡年轻人才能在县城里安放生活。

本文为两篇时评组稿,分别转自“三农堂”和“新乡土”,原题分别为《农村创业有多难》和《农村青年的县城创业梦》。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农村创业有多难?

高万芹|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本文转自“三农堂”

很多外出务工的人厌倦了,就想回乡成业做个生意,也就想着自己可以致富,然而真正赚钱的没几家,店面换了一批又一批,倒是房东赚了,生意好坏与他无关,有稳定的房租吃就是赚了。乡镇单位的市场消费力整体是被城市吸纳的,过多的供给只能让无根无源的小户大多成了炮灰。

我们村是镇中心村,也是镇商业服务中心,很早就兴起了一条商业街。我家就在离商业街不远的汽车中转站,一条省道横穿而过,每次乘汽车回家过年,在那熟悉的十字路口下车,一切似乎都没有不同。然而,在家转了两天就发现,年年岁岁“楼”相似,岁岁年年“主”不同,街还是那条街,人却不一定还是那些人,门市店的生意也经常变化。

原先十字路口的一个不到20平方的小店,前两年卖童装、去年变成卖辣鸭脖,今天又变成了理发店。隔壁的三层小楼刚建起的时候是一个大型的服装超市,一楼女装、二楼男装、三楼卖鞋,为了宣传,天天发传单、用移动车喇叭,在镇上来回打广告,没干两三年倒闭,现在变成了家具城。对面的一个门面店,曾经卖机械配件、电动葫芦,后来变成了饭店,再后来就是烧烤店,现在又卖牛肉面、麻辣烫等小吃。

这条街原本依靠省道的优越交通位置,从90年代开始,发展了一批起重机械厂及其以机械配件和零部件销售为主的门市店,很多人边卖零部件,便承担一些维修、焊接业务,一些人因此发家致富,村里的人看到这些机遇以后,都来做这种生意,慢慢的市场饱和,再加上这些年乡镇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不足,实际上利润已经非常低,从原先的接近一半的利润率变为现在10%不等,这直接导致下游产业的零配件销售情况不乐观,规模不断缩减、倒闭,原先的很多从事与起重产业有关的门市店,现在都纷纷变成一些饭店、幼儿园、卖日常生活用品的小店,而在我们这条街上在相隔不到两百米的范围中,仅饭店就六家,常年经营的也就两三家,其他的有的是经常换,有的是新开的,我大爷家的一栋房子门市店自己也曾经做过饭店,没生意,就转租给别人做饭店,没两年生意不好也走了,后来转租给一个卖咸菜的,一年5000元(100平方左右)的房租,还赚不到钱,没有特色,集市上摊贩卖的咸菜又比他便宜多了,坚持了两三年也走了。现在又转租给一个卖化肥种子的。

这条街上的很多门面店都在不断的在空闲和转租中更替。很多人都认为,这个地方是个车站,人流和车流很大,而且与隔壁的商业街比,这里的房租低很多,做生意应该还不错。我大爷做饭店失败了,我二爷爷的大爷仍心存幻想,看到街上两家做草鸡店的生意很不错,就也跟着做,然而仅干了一年就已经准备不干了,客流量太少了,成本还搭进去了,现在他苦笑着说要去开发,其实就是外出打工,闯闯试试。

想做生意的很多,尝试的也很多,然而成功的就那么几家。村里这几年有一些做小本生意逐渐发财致富的人,然而,慢慢的大家发现,怎么别人发财,我就不行呢?一些成功返乡创业致富的人也不断的在村庄中流传着。

村里的一个女的在外打工几年后,有了一点资金,回村做连锁店卖馒头,结果成了村里最火的馒头房,在十字路口租房卖馒头、饼、甜点,现在她扩张到三个店,雇佣13个人,其中两个店在商业街上,她的故事很快就在村里流传开了,没想到卖馒头也能赚大钱,以前都是卖机械零部件赚钱,现在还不如一个卖馒头的。商业街上就陆续开了几家卖馒头的,有北京馒头、有山西馒头、有山东馒头……卖馒头的这口“饭碗”慢慢的也不好赚了,不仅卖馒头的,卖饼的花样也多起来,蛋糕店也越来越多,她家的千层饼和蛋糕店的利润也少了。然而,终究是老店,在这几家面食店中,仍属她家最好,只是苦了后来者,房租的成本高,生意却不俏,有的退出,有的转去偏僻的地方做生意。最搞笑的是蛋糕店,前两年在商业街北面新开了一家,倒闭了,过两年又在这家蛋糕店的对面又开了一家,又倒闭了,今年又在蛋糕店的隔壁家又开了一家,而现在这些倒闭的店又转变成了童装店、汉堡店……他们可能曾经是服装店、饰品店、手机店、家电维修店……

前两年火了服装生意、婚庆礼仪服务生意,街上翻新了很多门市楼,兴起了很多服装超市和婚纱摄影店,然而,婚纱摄影也好,服装生意也好,真正做强、做长久的就早先那几家,后来者、跟风者较为成功的很少,都是经营一段时间后转让或退出。发财的永远是那几个最先看见商机,最早做的那几个店,其他的没有创意、没有市场的后来者都是市场上的淘汰者。

作为乡镇来说,其消费需求潜力并不强,农村本身商业化程度有限,很容易市场饱和,经过多年的市场调节,镇上的供给需求基本上保持了一个平衡,农民的购买需求不会在短时间内大增,然而,房地产(门面房)和市场供给却在不断的扩大。能够提供后来者发财致富的机会越来越少,平均利润也因为市场的饱和而降低。再就是城乡流动背景下,城市对乡镇资源的吸纳。尽管作为一个镇中心,是一个区域内的经济、文化和教育的服务中心,然而,农村地区人财物是不断流向城市的,外出务工经商的人越来越多,平时人们的购物消费都随着人的流动流向大城镇了。此外,随着交通越来越方便,县市一级更好的服务和更为齐全的服务,使得很多人都愿意去市里消费。三是不断上涨的地租成本,加大了农民购买的成本,商业街上一间20来平方的小房间,一年的房租在8000到10000左右,位置差一点的40多平10000左右,很多人觉得贵了,但是,你不租总有人租,不断的房客,让房东不用担心房租太高没人租用。因为商业街上有集聚效应,很多人愿意来这里冒险试试,不管是经营什么生意,离家近,又自由,还容易发大财,很多人看到那些经营较为成功的人,开着好车,当着老板,在街上有几家门市店,不用打工,没那么艰辛,生活却很滋润,因此,很多外出务工的人厌倦了,就想回乡成业做个生意,也就想着自己可以致富,然而真正赚钱的没几家,店面换了一批又一批,倒是房东赚了,生意好坏与他无关,有稳定的房租吃就是赚了。尤其是周围偏远农村的很多人,一批批的过来“交房租”,“交学费”,本村的人虽然也蠢蠢欲动,但也不敢贸然行动,因为大家看多了,都知道,钱找好了门道好赚,找不好门路也是赔本,赚来赚取也就几家。

且随着地方大资本的进入,小本买卖发财致富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大资本经营成功的也不多,只是把房租抬高,成本更高了,让小本买卖更不好做。现在镇上卖衣服都比城市贵,弟媳直嚷着还不如在网上买衣服。弟媳说她宁愿向更为便宜的集贸市场和价格差不了多少,但品种更为齐全、品质更好的市里去买。乡镇商业街上的买卖和服务更是夹在低端市场和高端市场的夹缝中,成本越来越高,空间却越来越有限。商业街上年轻一点的女的卖衣服、卖饰品、包包,年轻一点的男的卖手机、家电、搞维修、开饭店,要么就做理发厅,大家都有发财梦,政府也鼓励返乡创业,然而他们更多的是花钱买教训,那些创业致富梦,只属于少数抓住市场机遇的人。外出打工回乡创业的年轻人,只能再度出去打工,或者在镇上的厂房和门面店里打工。

这些年,商业街上经久不衰的老店在所有店面中,占据不到一半,这些店面都是常年存在的,其他的都会经常更新,在经常更新的店面中,很多还是老店的老板开设的新店或开辟的新项目。“新人”进来成功率较低,新兴行业钻的是市场稀缺的空子,刚开始的都比较成功,像最早的家电、现在的手机等,现在一些品牌店和连锁店也不断的入驻,然而除了,一两家大型的购物超市和服装超市较为成功外,其余的品牌和连锁生意没坚持多久也就退去了。这一两家较为成功的都是实力雄厚的外地资本,他们进驻以后,很适应农村的生活气息,更像是一个升级版的集贸超市,打折的、高档的、稀奇的、新鲜的都有,然而一个市镇也只能容下一两家这样较大的。其余的生意总是不温不火。

现在在商业街的北面又开辟了一条新的商业街,人气没老街旺,但是店面却很多,仅理发店就好几家,杂七杂八的也是经常更换,门店房的供应已经饱和,然而,门面房的开发却没有止步,不止是北面,现在只要是靠街的位置,交通较为便利的位置,大家都在想翻修盖楼,要么赚租金,要么做生意。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街道都像商业街这样,可以不断积聚人气和有创业梦的人。非商业街上的很多人装修了房子租不出去,就自己做生意,做生意不赚钱就闲置。有些人在一些稍微好一点的位置租店做生意,生意也没有想象中的多很快退出,我们家附近的这条街上很多房屋就处于这种状态,虽然是车站,有人气,但积聚效益远远不够,都被隔壁的商业街给吸纳了。邻居家大婶,他的房子原先租给一个卖电动葫芦的,后转租给一个另一个卖电动葫芦的,后来生意都不好,都不租了,房屋闲置了很久,就直接把房子卖给另外一个人家,另外一户人家买了地盘之后,翻修了四层新楼,企图能够通过这个赚房租,想以每年10万的价格租给别人,然而,至今没有人愿意租。这户人家认为,商业街上的一个三层的购物超市一年的房租是60万,我这位置差点吧,毕竟在省道附近,挨着汽车站,10万总是可以的吧,然而,没有人愿意租,对面1万的门面店,倒是经常有人过来租,但也经常换人、换生意。

即使是镇上,其市场空间也是有限的,不是遍地都能生财,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也可能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总认为自己会走好运,赚大钱。因此,尝试一把,辛辛苦苦的把打工钱和东凑西凑的本钱全交给房东了。他们很多都是外出打工厌倦了,返乡创业的人,或者因为家庭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人,有的人抓住了市场机遇成功了,大部分人却只能成为流水兵。然而不断翻腾的租房市场,再加上本地资本和外来资本的炒热,只是加大了创业的成本和风险。这两年村里又加大了楼盘开发,卖给边远山区的农村人,边远山区的人为了儿女的婚姻,为了方便孙子上学,也都在镇上买了房子。然而,很多父母和年轻人进驻镇上又无地可种,只能在镇上打工、做小本买卖,做点生意,进一步加速了房租市场的火热。然而房租市场的火热,不代表消费市场能够紧跟,不少人尝试失败后就外出务工了。同时,一两条街上房租市场可以,不代表整个镇中心都能开花。很多人欢欢喜喜装修了房子,都希望从中赚一把,却一场空。

集镇作为农村地区的基层市场和商业服务中心,满足着大家的基本生产生活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购买力的提升,集镇着实让一些做生意的人富裕了,有些人不用外出打工就能活的很体面,这给在外漂泊打工的人看到了希望,在镇上做点生意似乎也可以发财,然而,乡镇单位的市场消费力整体是被城市吸纳的,过多的供给只能让无根无源的小户大多成了炮灰

农村青年的县城创业梦

雒珊|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本文转自“新乡土”)

县域经济不能被盲目夸大,县城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低成本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供给上,把县城的生活成本降下来,无法留在大城市选择返乡的年轻人才能在县城里安放生活。

今年返乡没能回到老家农村,留在县城过年,往年回村常常感叹农村的变化,今年得空穿梭于县城的大街小巷、老城新区,更惊讶于县城各方面直观的大变化。在县域城镇化的背景下,中西部农村人口进城买房主要集中在了县城,虽然仍有大部分人到发达地区外出务工,但明显可以感受到的是,返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当然这个“乡”实际上指的是县城,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留在了县城创业。县城创业人群以“90后”为主,但农村“00后”也早早地为县城创业做打算。

创业背景:县城的商业“繁荣”

我的家乡是川东北一个小城市,因地处山区之前一直交通不便,县城长期位列全省GDP排名倒数,是穷困落后的西部县城。我记得小时候县城主要的人流量聚焦于小小的县城西区,西区属于老城,江北方向是稍高层次的商业中心和政务中心,商业密集度不如老城。这几年回县城,发现县城人口明显增加了。除了原来的空间布局,新增了至少3个大商业中心,1个万达广场,1个王府井购物中心,1个宏地壹品广场,除了大的商业中心,还有各个居住区增加的密集的大商超,我家一公里以内就有2个大型综合商超,还不包括大大小小的零售副食店。除此之外,在县城另一个商业“繁荣”体现在餐饮上面,首先,各个商业中心成为了中高端餐饮中心,近年入驻县城商业中心的不乏城市里常见的大品牌餐饮,比如肯德基、哈根达斯、星巴克等,成为县城中上层消费的新风向;其次,很多美食街道遍布了很多新式餐饮店,比如各大品牌加盟的奶茶店都在县城布局,烤肉、火锅以及其他连锁品牌小吃店琳琅满目。可以说,随着县城人口的增加和聚集,一个普通的西部县城商业近年正在密集增长,同时,与供给端相应变化的是消费,县城物价正在飙升,不论是超市的基础消费品还是餐饮,用一个超市营业员的话说:“比成都的物价还高!”并且年轻人是这些消费的主力,这种现象让人容易认为,县城的消费力增强,县城经济的潜力正在爆发,这也让很多在外的年轻人考虑返乡,寻求创业机会,力图在这片“繁荣”中求得发展的机会。

创业动力:“90后”为安家,“00后”求突围

过年在超市采购时,认识了寒假在超市水果区做营业员的“00后”小帅(化名),闲聊几句被他还未毕业就打算在县城创业的热情惊讶,加上联系方式后续进行了详细的访谈。

小帅是2002年生人,家里是本县周边农村的,父亲常年外出跟着亲戚做建筑工已经20多年了,马上临近60岁,是典型的一代农民工,母亲留守在家乡卖菜挣钱并照顾小孩。小帅还有个哥哥小强(化名),1990年生人,两兄弟都是专科学历,并且都有极强的创业动力。

哥哥小强是在本市读的职专,中西部的职业教育水平很低,三年汽修专业读完又专门找了个汽修师傅作学徒。学了手艺之后去深圳找了一份汽修工作,慢慢也能赚到每月一万多的收入,但这个工资还远远不足以支撑其在深圳买房安家,“大城市消费高,攒不下什么钱”。在外打工漂泊的时间越长,年龄也越来越大,考虑到结婚成家,小强也跟其他农村青年一样,到了成家期就得考虑返乡。

小强在外认识了一个江西女孩一直谈着恋爱,原本就准备远嫁到小强的家乡来。2018年返回县城后,县城没法提供跟大城市一样的高工资工作,小强就开始了在县城的创业路。第一次在县城创业是跟朋友合伙开了个甜品店,考虑到县城缺少这种新式餐饮,专门交钱去学了做甜品,和朋友一人出了10万开起了比较轻奢的甜品店,装修也更精致,但开了不到2年就关店了,原因是对县城消费人群的需求定位出了问题,成本高进账少自然开不下去,首次创业就亏了8万元,还都是自己的积蓄和父母的支持。

不过一次失败并没有打消小强的创业热情,2020年小强跟女友在本县结了婚,结婚之后要养家的压力让小强继续第二次创业。这次还是选择了餐饮行业,并且是门槛比较低的烧烤店,跟朋友合伙在陕西开了一家,也投入了近10万元,但平时并不需要负责太多实际经营,受疫情影响关了好几个月,但开门后生意还不错。

然而,还没能在县城稳定下来,小家庭又开始了新的家庭规划,小强的妻子怀孕后,两人合计准备去宁波颍州发展定居,虽然县城已经有一套小强父母花积蓄50万买的房,但在县城的就业空间太有限,小强妻子的父母从江西到颍州发展很多年了,也在那边定居,所以决定之后,两家父母支持了一点,加上小强自己的钱凑出了30万的首付,无奈月供得有7000多,2022年10月份刚生完小孩,小强的妻子暂时不工作负责带小孩,家里也面临巨大的花销。目前,小强在颍州租房居住,除了烧烤店还再找了一份开车帮工厂运货的工作,每月增加1万元的收入,勉强维持着小家庭的运转,有时还得需要小强在外打工的父亲帮衬一下还贷。

小强有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现在到处都需要用钱,必需的支出太多只能想办法增加收入”,增加收入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再换一份更高收入的工作,这对于学历和技术层次较低的小强而言是相对困难的,另一种则是考虑创业,创业虽然不稳定,但对小强而言,创业才有更高收入的可能,才能解决当前小家庭运转紧张的困境。选哪一种呢?小强心里还没有清晰的答案。

可以从小强的经历中看到,创业对他而言是保卫家庭的一种选择,当前在城镇化的背景下,不论是在县城还是在其他城市,农村“90后”家庭在城市的运转成本已经大大提升,然而对于在就业市场上相对弱势的他们而言,不稳定、有风险的创业成为他们追求稳定家庭生活的手段。正如另一个在县城创业的90后小林(化名)所说:“我在县城每月挣个4000元都不算低了,养我自己是没什么问题,但是要养家养小孩那是远远不够的,不创业怎么有可能?”

弟弟小帅在浙江杭州读大专,也是读汽修行业类的新能源制造专业。与哥哥小强不同,作为“00后”的小帅,才读大二今年就准备趁着实习期留在县城准备开始他计划已久的首次创业。为何小帅跳过了毕业在大城市就业直接考虑在县城创业?原因一方面是“00后”小帅已经多次经历了打工体验。还在读初中的小帅就趁着假期帮别人卖手撕面包和手工辣条,高考结束后年满18岁的他不仅在本县一家房地产卖出去了一套房子,还跟着几个同学通过劳工中介介绍到北京京东方的工厂里打工,短短1个月的工厂体验里,不仅工资从中介承诺的25元/小时变成了18元/小时,更重要的是,小帅提前体会到了流水线上的枯燥乏味,还有工厂里同事关系的竞争和排斥。“工作时间长倒不说,就是人际关系太复杂了,而且太枯燥了,这次算是认清了一些现实”。去年,学校要求专业实习,小帅选择了去上海的大众上汽实习2个多月,每天工作14小时,主要负责机器检修和电机组装,“不算累,汽修厂正式员工的工资在上海最高能达到8000元/月,成都5000元左右,但还是很枯燥”。两次工厂经历让小帅不甘心毕业后直接进入工厂就业。

另一方面,一般年轻人都对大城市充满向往,但小帅很清醒地知道,对他们这种学历上不占优势的年轻人而言,“大城市虽然工作机会多,但是竞争太大了,而且阶层差距很大,圈子的门槛比较高,家乡本身有熟悉感,在小城市的创业优势更强”,同样无法从学历这条赛道在大城市脱颖而出的他,选择了另一条赛道——早早地开始谋划县城创业。

一开始想过做汽车美容的创业,这属于小帅专业学习的范畴,并且利润空间也很大,但投资太大,单门面投资都得200万左右,有些不切实际。小帅很快调整了方向,从自己熟悉的县城家乡入手,先从小做起,不仅说服父母给予创业支持,还不断地进行市场调研、学习技术,准备今年开一家烧烤店,不论失败还是成功,小帅表示第一次创业的试水只是作为他的经验积累,为后面的创业做准备。

小帅不是个例,他身边的好几个农村正在读专科的“00后”都已经开始或者准备开始创业。同学小刘(化名)在四川科技学院读专科,家里也是农村的,还在读书的他通过网店创业赚的钱给自己买了辆二手车,另一个同学小秦(化名)读高中的时候就对电脑软件和技术表现出比较出色的能力,现在还在读大二就跟别人合作开发了一款网页游戏,也给自己提了一辆车。这些“00后”在学历竞争的道路上被分流,又经过市场选择快速产生二次分化,而创业成为部分农村“00后”从工厂劳动者阶层中突围的一条路,“为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生活不受太多限制”。

县城创业梦能实现吗?

虽然小强和小帅两兄弟代表性有限,但也可以从中看出,在县域城镇化的背景下,相比于大城市,县城对一些中低学历层次的农村青年而言被视为安放梦想的热土,不论是安家乐业还是阶层突围的梦想,都想通过在县城创业来实现,问题是在一个西部五线小县城创业能回馈这些青年的热情吗?

第一,中西部县城由于没有工业支撑,人口变动趋势是下降的,这就决定了消费市场体量有限,低门槛同质化创业的过密和内卷,更加容易导致恶性竞争利润减少。从我们这个县级市的情况来看,近几年进城买房的人多,但平常大量的人口都是外流的,并且本市总的常住人口是逐年减少的,所以在貌似热闹繁荣的背后也常见空空的单元楼、人流量有限的商业街、更换频繁的出租门店……

第二,县城的消费提档升级使县城的生活成本抬高,掏空普通农民家庭的口袋,也留不住人,消费力不可持续。目前县城之所以呈现出一定的消费力,是因为大多是由在大城市务工的收入支撑起来的,但抬高的生活成本也让留在县城生活的性价比大大降低,所以低收入高消费人口少的县城无法为年轻人提供一个可持续的创业环境。因此,需要警惕的是,相比于少部分人创业的成功,大多数仍然会在创业中失败,很多年轻人在县城创业的热情在屡次失败中消退,而家庭也陷入了债务风险中

这启示我们,县域经济不能被盲目夸大,需要理性认识中西部县城的发展定位,当前部分中西部县城发展方向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产业支撑的中西部县城以第三产业为重点的投资和建设不可持续,县城的经济难以得到实际的发展,县城创业也无法承托起许多年轻人的梦想,县城普通家庭的负担反而加重。实际上,县城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低成本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供给上,把县城的生活成本降下来,无法留在大城市选择返乡的年轻人才能在县城里安放生活。

原创文章,作者:新知会,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17ea.com/baike/1194.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